《科举考试》
——意外的创作
《科举考试》是国家中华文明五千年的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中的一件。作品2016年完成以后将永久陈列于国家博物馆。因为意义重大,全国画家又感到终于报国有门了,所以异常踊跃,竞争也格外激烈,也正因为如此,远离庙堂,身处江湖的画家们也只能隔岸、袖手而作“壁上观”了。机会往往是这样,你不想它,他却想你。2013年6月,国家重大题材创作办公室正式委托我创作《科举考试》这个选题。
这个题材正是我所想要研究和表现的那种类型,接到冯远先生电话的同时,我已经了然于心并且已经用左手在纸上勾画出了简单的构图了,以后恢宏与复杂的画面结构皆源于此构图。随后得心应手地画出了草图,参加了此项重大题材创作工程在北京的草图观摩展览。
据大英百科全书称:“我们所知道的最早考试制度为中国所采用之选举制度。”至公元前165年,中国实际上已建立一种荐举与考试的制度,包括口试、笔试而注重品德的优良。
领先1300余年后,始逐渐为全世界所接受。如今,甚至被称为中国对世界的第五大发明。
“科举制“的发明,最大限度摒除了门第社会中权利的干扰,保证了官员选拔的客观、公正、公平;同时给广大贫寒学子开启了上升的通道。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保持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科举制历经1300余年,虽已废止,实质上考试制度依然盛行,他所昭示的精神和理念,依然有其重大价值。
在修改创作稿的过程中,我查阅了大量文献和影像资料,对科举1300余年发生的事件、故事、人物、命运等等作了仔细分类研究,至此,完成了创作白描终稿。
由于内容丰富,头绪繁多,采取三联画的形式。中间这一幅的视觉中心是位于中部的“殿试场面”,描写的是历经磨难,层层选拔出来的进士们的最后一搏,即由皇帝亲自选拔,这是富于戏剧性的一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这一刻,历经十年寒窗苦读的白丁,也许就会被钦点状元从而进入朝廷权利最中心,从此彻底改变命运。
这一幅的阅读顺序可以从最下端开始,最下端描绘“渔、读、耕、樵、士、农、工、商、引车卖浆者流”经过十年寒窗的艰辛,从四面八方去县城、省城赴考的情景。刻划形形色色的人物关系是十分有趣的事。
往上浏览次递出现夹带与搜身场面,通过层层阶梯的上升来表现考试的层层深入,由乡县秀才到省城的贡举,由京城会试的进士到殿试的钦点状元,终于到达读书人辉煌的顶点。
画面的最上端,原来描绘的是“范进中举的场景”,后来,改成了京城放皇榜,“几家欢乐,几家愁”的场景。
三联画的两侧,则描绘的是号舍的考场百态。
这件作品打破了“时间与空间”关系 ,采用“意识流”的手法,将千年科考历史,融合在一件作品之中,其中的分隔,除采用三联画方式外,还用云烟分隔。既可分开阅读又融为整体。
《同舟共济图》
——最轻松的创作
有时候你熬尽心血的创作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像《李时珍行医图》所出现的问题和缺陷,耗费苦心几年,却换来一声仰天长叹。但,他的副产品《同舟共济图》却获得了轻松的圆满。
这件作品,只花了二十几天的时间,在不经意间完成,
当时,离全国美展交稿还有不到一个月时间,我正精疲力尽,焦头难额地陷在制作《李时珍行医图》的泥潭之中。
有一天,花鸟画家吴越和画油画的萧萧来看望我,不知怎么就聊到合画一件作品,去撞十二届美展的运气。正好,在中国美术学院学油画的萧萧2003年下半年曾创作了一件叫做“船过险滩”的油画处女作。虽然显得有些古怪,却赢得他油画教师“极富想象力”的评语。于是,我当场就用了几十分钟的时间,将那幅油画转换成了国画构图,调整了人物关系,确定了画面的俯视角度。紧接着就由造型能力较强的箫箫画成素描稿,再由我整理成一幅完整的工笔铅笔稿,下一步就由画工笔花鸟画线描能力较强的吴越在蝉衣宣纸上描出白描正稿,几天之后,一幅精彩的白描创作稿完成。我们将它命名为《同舟共济图》。
在这过程中,首先共同认为箫箫《船过险滩》构思很有意思。一艘船遇险,在急流险滩挣扎,紧急关头,船上各种人物暴露出不同的思想活动和精神状态。有的人惊惶失措,到处乱窜;有的人怀抱细软,急于逃生;更多的人挺身而出,板舵、下帆、推船、撑船、指挥、拉纤……只有在这样的时刻,人性百态,暴露无余。
这个构思蕴含平凡、普通而又深刻的哲理,现实版的“罗生门”。
当构思确定之后,大家信心倍增,因为有了《李时珍行医图》的前车之鉴,所以绘制特别是上色阶段,比较注意色彩的整体关系。二十多天后,几乎与《李时珍行医图》同时完成,并且作为优秀作品参加了第十二届全国美展。
《李时珍行医图》
——最期待而又最遗憾的创作
创作《李时珍行医图》是我十几年来的愿望,并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也许,作品的内容和丰富的人物活动场景,让朋友们给了我一些溢美和鼓励,但是,我却陷入了深深的遗憾,永远的遗憾。
这幅作品,使用了许多水彩画的技法,也希望那些丰富而缤纷的高级灰色能统一在既对比又和谐,既响亮又深沉的紫褐调子之中。但在关键的时刻,在关键的地方,我犯了致命的错误。致使画面上竟出现了那几块沉闷而又零碎的深褐色背景,显得特别刺眼,也因为它们,让所有人物显得七零八落,从而前功尽弃。
这件作品的创作历尽艰辛,2004年,当我在创作一本大型画册《成都风雅颂》时,我由四川的中医药,进而触及到李时珍的题材。十余年来,我看了电影“李时珍”,文字《李时珍传》以及各种有关李时珍的连环画、邮票和组画。
李时珍高贵的人格、事迹和贡献深深的震撼了我。
1、他数次科考失利却并不失意人生。
2、他对权威、方士一直秉持了强烈的质疑精神。
3、他不做养尊处优的宫廷御医,而安贫乐道。
4、悬壶济世,救死扶伤,造福苍生。
5、他对医学事业的研究和拓展;对药学的实践和分类法的创举;他编撰了《本草纲目》这部辉煌巨著,对世界医学做出了杰出贡献。
这一切都激励着我努力创作,十多年来,我为这幅创作绘制了许多人物形象,动态,情节。比如“拔火罐”、“针灸”、“内、外、妇科”以及“望、闻、问、切”的情节,2013年3月开始,在一个部队营房里,封闭创作,每天坚持九个小时的素描稿创作,直到累进了医院。
在这个过程中,确定了画面构成是一个三联画。 中间的一幅,主要表现李时珍行医场面,环境确定在一个破旧的“玄妙观”里,将玄妙观正厅画成了药房,台阶之下 展开了李时珍救死扶伤的场景。这里就包括了,中华医学的重要手段,从而形成了丰富的情节与人物组合,左面的那幅画,主要表李时珍不辞劳苦深入深山寻医问药、采药制药的场景,右面那幅画表现的是李时珍和学生们花费27年编撰《本草纲目》的场景。
在深入研究进入创作的阶段后,由于多年深厚的积淀,从而进展非常顺利,在三,四个月的创作中,一直处于兴奋状态,我期待着成功。
但这时候,我忽略了对大色稿的重视,只凭经验和小色稿,就进入关键阶段。 恰恰由于我所习惯使用蝉衣宣,过薄过小,而只能分开绘制,最后组装,从而导致了过度依靠装裱手段来支撑最后阶段,而那位装裱师傅的草率让这些零配件显得乱七八糟,低劣不堪。 在离交稿只有最后一星期的时候,我不得不找人重新揭裱,当我看到揭裱的作品时,几乎崩溃。作品完全“漏帆”,彻底的一张废画和一堆废纸。 万般无奈,之后将背景处理成死板的深褐色。从而因那几块刺眼的深褐而让画面七零八落,完全偏离的自己所设计的色调。
这件作品在四川评选时以全票通过并参加了第十二届全国美展, 但自己内心却十分痛苦,这叫做一着不慎,毁于一旦,而只能为自己赢得一声长叹。
我吸取教训,希望有朝一日会有机会 重新画一次,为了李时珍的品格和精神。
世界杯365买球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1 zgscys.com |
世界杯365买球的版权所有四川艺术网 本站信息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
艺网科技提供世界杯365买球的技术支持 |